国际志愿者日活动 | 广美志愿者用艺术支持特需青年,在服务中成长
作者:广州美术学院3+x国际本硕留学项目时间:03月14日

  12月5日是“国际志愿者日”,一群美术志愿者女孩却在忙着工作和学业的同时,忙着给一班孤独症青年上课、设计文创,没有“过节”的意识。她们是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生或在读生,自加入广州市残联百企百艺公益项目的志愿者团队后,就成为孤独症青年们的“姐姐”。

  被孤独症青年肖癸汶列入好友名单,并冠以“美少女战士”的名号后,志愿者李卓霖笑得合不拢嘴:“我还被他们叫过爱丽公主呢!”陪伴孤独症青年、与他们共创的过程中,这些美术志愿者女孩收获了友谊和欢乐,也收获了成长:“从他们身上,我们观照了自己,互相疗愈,一起成长。”

  去年,她们曾是志愿者或受支持者

  百企百艺公益项目是2021年广州市残联发起的支持残障人士用艺术实现个人价值的项目,由广州市残联下属事业单位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具体执行。去年开始,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14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成为项目的志愿者。今年,又有一批美术女孩主动参与其中,继续服务特需青年:每个周日下午,以一对一的方式给特需青年上课,引导他们画出一幅幅精彩的作品;把特需青年的作品进行文创设计;参与展示活动中的视觉设计、策展设计工作;甚至发挥专业特长,担任起图片、视频的拍摄和后期制作……

  卓雅在线上课堂为文仔讲解水彩画技巧

  黄卓雅是去年公益项目支持的听障女孩。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的她,梦想着成为一名插画师。去年,美院的志愿者女孩和她一起共创,她是被支持者。今年,如愿成为一名插画师的卓雅,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项目中,指导孤独症青年邝炜文创作。“之前我也服务过特需人士,我觉得他们的‘特别之处’并不是‘缺陷’,而是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和想法有所不相同。”戴着耳蜗的卓雅能听见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声音,也能用语言跟别人交流,这让她既感恩,又珍惜,“我希望激发文仔或其他特需青年的更多想象力,鼓励他们大胆绘画属于自己的色彩。” 

  卓霖在给同学们讲解当天课程安排

  李卓霖和李宇心是去年的志愿者,今年又“返场”。谈起去年与孤独症青年共创的经历,卓霖说,自己一开始结对的孤独症青年是一个“社牛”,刷新了她对特需人士的认知,她因为好奇而成为志愿者:“而且当时我正处于一种自我怀疑与低落的时期,成为志愿者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面对生活的斗志。”今年,刚刚踏入社会的卓霖,在繁忙工作之余,仍然“定时定点”参与志愿服务,甚至因为是设计能力过硬的“大师姐”而成为项目的“兜底设计师”。

  在粤海关博物馆融合共绘活动上,宇心指导诗雅画大钟楼和周边建筑

  而面临毕业的李宇心,在忙于论文、毕业设计的时候,依然“来者不拒”:“只要不用时时到场去服务,视觉设计、展示设计的活,我来做‘救火队员’。” 继续担任志愿者,是因为陪伴孤独症青年的过程,她看到对方的变化:“他从完全依赖我,到自己能做选择、拿主意,让我感到很欣慰,希望能有机会再陪伴他们。”

  今年,她们从“新手”变成“有经验者”

  黄伊婷、梁偲潼、张慧是视觉艺术设计学院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,罗宇情是本科三年级的同学。半年多来,她们一直坚持每周一次的课程服务,并随时随地在线上解答结对同学疑问。在学业“内卷”的同时,她们还要抽出时间来讨论绘画主题、备课、交流教学方法……

  “我结对的杨尚羲是领悟力很不错的同学,但是我要运用百分百的耐心去引导他,把困难的步骤拆解出来,他才能理解。”黄伊婷说,“掌握了跟他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后,上课已经不是最难的事情了,而是准备工作。”为了每周的绘画主题,她要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各种各样的素材、案例,既要考虑与羲仔的风格匹配,也要考虑他的接受度和绘画能力。

  在粤海关博物馆融合共绘活动上,伊婷指导羲仔画大钟楼和周边建筑

  曾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的张慧,想更加深入和真实地了解孤独症人群:“我想更多地去了解这个多元的社会。”她结对的肖癸汶沟通能力比较好,之前在线下课堂上并不觉得有沟通障碍,但是进行线上课程的时候,才发现有时候还是不太顺利:“于是我通过观察和反思,找到问题所在,开始要求自己更清晰、直白地表达,甚至配合肢体语言、文字等,并结合他的一些性格特点和习惯,以他的方式来沟通,彼此越来越默契。”

  张慧给癸汶讲解绘画作业

  面对相对沉默的孤独症青年王夏京,偲潼也感觉到隔着屏幕上课增加了很大的困难。而最终能解决这个问题,是因为她把细节抠到极致:“比如让他课前先对着镜头展示绘画工具,不仅是让我了解这幅画使用的画材,也是给他一种仪式感,让他知道课程开始了,需要集中注意力;同时要跟他约定流程和时间节点,按照画画的步骤按时向我展示画面,让我能及时发现问题,控制住整体效果,并给出下一步的建议。”

  在粤海关博物馆融合共绘活动上,偲潼指导夏京画大钟楼和周边建筑

  年纪最小的宇情,结对的对象也是学员中年纪最小的孤独症女孩卢诗雅。一开始,她在布置作业上感到茫然,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更好发挥诗雅的能力,文静内向的她,在和不善言辞的诗雅交流的时候,又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。想要更好做好“小老师”工作,她“强迫”自己主动跟师姐们请教,向家长了解更多情况,慢慢地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:“当发现自己做得足够好,就有可能让诗雅做得更好,我觉得很满足。”

  “除此之外,还有范旭怡、沈雨桐、张晓玲等同学也陆续成为我们的志愿者。”百企百艺公益项目负责人表示,支持特需人士实现自我,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努力,“今年7月,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、广州艺术博物院分别签订党建引领文化共建。如今,我们正在发挥自身领域资源优势,创新残障人士文化服务工作载体。”

  对于收获,她们有话说:

  黄伊婷:“这是一种双向的学习,我教他画画方面的知识和技巧,他‘教’我如何因材施教。真的是很特别的教学经验。”

  黄卓雅:“他们虽然不善于沟通,但在绘画时投入、坚持,让我感悟不必在意他人的赞美或认可,过好自己的人生即可。”

  李宇心:“在这个过程,我学会了很多:耐心、真诚、满怀善意,同时明白什么是‘同理心’。”

  李卓霖:“看上去是我帮助了他,在某种程度上,他也治愈了我。”

  梁偲潼:“他们让我了解绘画本身所拥有的巨大力量,这力量更多来自过程中的情绪体验,也因此让我重新体验到绘画本来的乐趣。”

  罗宇情:“在这个过程中,我对与人交流和工作过程有了更多的耐心,能够慢下来,更加细致认真,并且发现更多有趣的人和事物。”

  张慧:“在服务的过程中,我们都为彼此创造了一个纯粹、平静的环境,而且这个过程还启发了我与人沟通的方式,提升了我的同理心。在了解他们的过程中,我也在向他们学习。”

  来源:广州日报